林业动态
用心用智用情抓好定点扶贫工作 ——驻延长县林业局扶贫团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2014年以来,省林业局驻延长县扶贫团积极履行牵头责任,认真遵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统筹协调4家定点扶贫成员单位,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两联一包”决策部署。延长县贫困发生率从帮扶前的11.86%降至0.25%,2018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脱贫评估验收,退出贫困序列。退出后,积极巩固脱贫成果,坚决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加大帮扶力度,做到“五个坚持”。2019年,帮扶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谋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群众增收致富基础更加稳固。按照会议安排,现就驻延长县林业局扶贫团定点帮扶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高位推动,凝聚思想共识 始终坚持把对口帮扶延长县作为重要政治责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广泛听取当地政府和贫困群众的意见建议,深入研究帮扶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制定扶贫工作长期规划,加大定点帮扶工作力度。抽调1名处级干部、7名驻村干部开展定点帮扶,选派161名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精准落实结对帮扶措施。2019年,先后3次协调延长县委县政府和参扶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及时总结回顾上一阶段扶贫工作,安排部署下一阶段任务要求,动员县委县政府、各参扶单位和扶贫干部进一步统一思想、保持劲头、汇聚合力,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实在的行动,让脱贫攻坚成果群众满意、经得起各方检验。 二、坚持精准施策,落实脱贫政策 精准落实生态脱贫政策,倾斜安排延长县中省林业投资2.34亿元,加快推进生态空间治理和生态脱贫攻坚工作。一是认真落实生态护林员政策,争取生态护林员指标543名,选聘生态护林员,按月足额发放劳务补助,生态护林员家庭全部实现稳定脱贫。二是及时完成政策性补助兑现,逐年兑现集体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030多万元,累计兑付补偿资金7300多万元,退耕还林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共惠及贫困人口6665户,15583人,户均增收2126元。三是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遵循市场规律,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花椒、核桃等林业产业和庭院养鸡、中蜂、奶山羊养殖等林下经济。四是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对西苏家河村委会、休闲广场及村庄巷道进行美化绿化,实施沿黄公路延长段迎坡面、交口镇出境口美化绿化项目,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对外形象。 三、坚持统筹谋划,发挥资源优势 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统筹林业扶贫团资源,实施“苹果产业固基、短期产业增收”的产业帮扶体系建设。一是不断壮大苹果产业。在西苏家河村、韩家村等地建立滴灌式宫崎短枝富士密植示范园,新建和改造生产路,新建防雹网、积雨水窖、苹果装卸台,改善苹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苹果产业各村人均收入达8500多元。二是积极发展短期产业。依托省长青林业局食用菌生态观光休闲产业园技术优势,帮助定点扶贫村发展食用菌业,修建蘑菇大棚12座,养殖户年增收3000-5000元。探索果园养鸡模式,增加果农短期收益,以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党支部模式,稳步推进红色旅游、观光农业、农家休闲产业发展。三是持续壮大集体经济。吸纳贫困户入股,在贺家沟村实施奶山羊标准化养殖项目,户年均分红1200元,受到群众好评。 四、坚持问题导向,全力保证民生 心系民生,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和突出问题。一是积极开展健康扶贫。协调省森工医院,每年逐村开展体检义诊活动,让村民足不出户享受医疗服务,每年接受义诊的村民达到500余人次。二是齐心协力抗大灾。针对近两年延长县倒春寒和50年不遇的重大旱情,省林业局扶贫团积极施策,邀请林业专家讲解防灾减灾技术,同时加大资金、物资支持,抗旱期间,各参扶单位累计投入资金27.8万元,动员群众覆保湿黑膜600余亩,拉水7000方灌溉,有效降低果农损失。三是同舟共济控疫情。近期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省林业局积极行动,为帮扶村协调购置医用口罩、消毒酒精等极度短缺物资,驻村工作队积极参加疫情防控阻击战,协助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相关工作。 五、坚持扶智扶志,激发内生动力 始终厘清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主体的思想定位,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一是树立先进典型“正心”。在村里组织村风文明建设活动,依托爱心超市作用,奖励先进典型;组织帮扶村对过去一年村内涌现出的致富带头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先进人物进行表彰奖励。二是实施科技培训“强能”。针对包抓扶贫点的产业发展情况开展培训,邀请专家对苹果园、花椒园修剪、管理等丰产技术进行培训。三是开展结对互助“补脑”。组织党员与贫困群众结对互助,定期谈心谈话,学习交流脱贫攻坚政策,共同赴渭南、宝鸡等地考察学习,重点了解经济林管理、集体经济发展、生态扶贫政策等内容,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贫困群众抢抓机遇、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热情。 脱贫不是终点,全民实现永续幸福美好生活才是目标。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做好脱贫成果巩固提升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完善稳增长促增收长效机制,继续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富民产业发展,着力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落实扶智与扶志具体措施,为延长县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新贡献。 站在森林城市的高点 打造榆林生态高颜值 ——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一、基本情况 榆林,位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自然生态状况与关中和陕南相比差距很大,与毗邻的延安相比也有一条明显的分割线。全市人民在逐梦绿色的征程上“南治土、北治沙”,艰苦奋斗70年。进入新时代,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营造林面积每年以百万亩的速度持续增加。目前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248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4.8%。2019年荣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圆了榆林人民的绿色梦。 二、取得成效 一是绿色厚度广度大幅增加,形成了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造林175万亩,建成总长1500公里的长城、北缘、环山、灵榆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块,以樟子松为主的常绿针叶林面积达到180万亩。建成18个城郊森林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16平方米,实现了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 二是特色林果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红、黄、绿相融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业态。新建和改造提升特色经济林400万亩,其中红枣170万亩、“两杏”80万亩、山地苹果65万亩、长柄扁桃40万亩、核桃40万亩、海红果5万亩。初步构建起红枣、“两杏”、核桃、山地苹果等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建立起集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体系。 三是森林资源保护持续加强,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组建森林公安机构15个、封山禁牧机构13个、防火机构13个,全市森林公安干警协警达到379人,森林资源保护专职兼职人员达到507人,乡镇、村庄、重点林区聘用生态护林员3482人。新建林木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全域3600多万亩森林资源实现“一张图” 管理。年度植物疫情成灾率控制在4.8‰以下,火灾平均受害率控制到0.2‰以内。 四是科技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新建林业科技示范园区9个,科技示范林 175处,取得省级科技成果4项、市级科技成果4项。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与省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战略协作,与中科院西安分院合作成立了毛乌素沙地生态试验站,建立榆林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实行科技承包集团制,选派3100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全市各乡镇、村组,开展技术示范培训。 五是森林城市红利全民共享,形成了聚合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动能。“大地植绿、心中播绿”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广泛开展了城市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绿化造林活动,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6%。开发了以市树市花等为主题的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全市人民在享受森林城市建设成果的同时,更加自觉地融入到爱绿、护绿、植绿的行动中。 三、主要经验 榆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主要遵循是“推进一体化、大家一起干”,实现路径是“三动五定一督查”。 “三动”,即:高位推动、部门互动、市县联动。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确定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负责人领衔担纲,每年全市财政投入的创森资金稳定在10亿元以上。统筹推进“国家森林城市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共同创建,形成“聚合效应”。同时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确立为一项全民行动,市县两级携手共建,发动全社会力量攻坚克难,赢得先机,创造条件。 “五定”,即:定任务、定质量、定时限、定责任、定奖惩。将5大类40项创森指标逐一分解到县区和部门,制定标准、明确时限。把创森责任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绩效目标管理,作为一项共性管理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对不能完成或者拖延创森进度的县区和部门,在年度综合考核中一律不予评优。 “一督查”,即:督察专员排查推进、行业部门督促检查跟进、督查室督查督办问责。实行“网格化排查、督查专员推进、底线指标突破、模范单位挂牌”的办法,分片对各县区和建城区12个街道办事处、4个建成区周边乡镇、高新区管委会、科创新城等18个单位所辖的600多平方公里土地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确保创森责任落实、组织有序、保障有力、措施到位。 四、下一步打算 一是构建生态空间治理体系。构建“2+5”生态空间治理新格局,加快实现“榆林绿”由浅变深,由绿变美。推进北部沙地再治理,提升生态防护效能;推进南部山区“人退林进”,提升生态服务能力。推进白于山区绿色新高地建设、沿黄土石山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红碱淖沙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环榆林城区绿化生态圈、神木大柏堡规模化林场建设等五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 二是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啃下三个硬骨头。加快白于山区扩绿增绿,拓展绿色版图,补齐空白,规划建设面积150万亩,五年时间初见成效;加快矿区生态修复和重建,把森林植被恢复费全额用于矿区生态建设,推动投资多元化,推广榆林西湾煤矿生态复绿模式,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加快毛乌素沙地改造提升,推进沙地再治理,防止二次沙化风险,十年时间完成北部沙区改造提升目标。 三是持续扩大绿化造林规模。坚持绿化为民、绿化惠民,以“大地增绿、生态增彩、群众增收”为目标,按照“造管并重、保治补用”的方针,开展绿化造林攻坚行动,每年完成造林种草100万亩,改良退化草场10万亩,架构起区带片相连、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美化生态新版图。到十四五末,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500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8%以上。 四是打造一支生态文明建设铁军。弘扬榆林治沙精神,依托榆林生态文明干部学院,以“一明确、三提升、两推进”为路径,建设一支敢打能胜的生态铁军。站在森林城市的高点上,打造榆林生态高颜值,形成不同区域治理的榆林经验和模式,持续保持在全国同类地区生态建设的引领地位,为陕西生态空间治理现代化贡献榆林力量! 创新机制 综合治理 坚决打赢镇安青松保卫战 ——镇安县林业局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一、基本情况 镇安地处秦头楚尾,秦岭南麓中段。国土总面积523万亩,辖15个镇办,148个行政村、6个社区,总人口30.26万。既是全省的林业重点县,也是全省第一个率先脱贫的深度贫困县。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440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4.1%,有林地面积349万亩,森林覆盖率68.5%,其中松林总面积45.8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3.1%。也是十大“中国板栗之乡”之一, 2019年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 镇安是全省较早发生松材线虫病的县区之一,2017年被正式确定为疫区。截止去年年底,全县因松材线虫病累计致死松树26.2万株,所有镇(办)和国有林场均大面积发生,特别是木王森林公园、塔云山景区、西口华山松采种基地等重要区域均全部感染。 二、工作成效 面对疫情,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调研,亲自安排部署,成立指挥机构,制定防控方案,落实防控责任,推进防控工作。累计投入防控资金3800万元,伐除疫木和可能感染的松树48万株,喷药防治20万亩,布设诱捕器8000套,诱杀松褐天牛111.8万只,设立松材线虫病检疫检查站6处,开展联合检疫执法专项行动11次,查处检疫案件13起。通过全县上下持续发力,使疫情爆发、蔓延的态势得到基本控制,发生面积和致死松树数量连续下降。2019年,全县发生面积2.03万亩、致死松树1.89万株,较疫情最重年份2015年的4.66万亩、7.63万株分别下降56.3%和75.4%。 2018年,我县米粮镇、柴坪镇、达仁镇三个疫点实现了无疫情。2019年,铁厂镇、青铜关镇和黑窑沟林场三个疫点又实现了无疫情。去年秋季普查时,全县大部分地方已经很难找到枯死松树。 三、主要做法 在具体防控工作中,我们的主要思路和做法是:彻底伐除感病疫木和周围可能感病的松树,消灭传染源。狠抓检疫封锁和天牛防治,彻底切断疫情传播途径。 在消灭传染源上:我们建立了以跟踪指导、监督约束和考核激励相统一的绩效管理与资金管控机制,以此保证疫木除治工作及时、彻底、有序、有效。即:三年包干制、跟班作业制和工程监理制。 三年包干制:指对同一作业区的疫木除治工作,由同一支专业队一包三年,疫木除治费按每株45元分为三年支付。第一年兑付60%;第二年原作业小班出现的枯死松树,由其无偿除治后,再兑现20%;第三年,作业区内没有枯死松树,才能兑现剩余的20%。三年包干制解决了专业队在疫木除治施工中,质量不高、钓鱼作业以及防与治脱节、扯皮的问题。 跟班作业制:指林业技术干部在疫木除治施工中跟班作业的制度。我们要求,疫木除治作业必须达到伐除率、清理率、销毁率、伐桩处理合格率四个100%。施工前,跟班人员首先对应采伐的疫木和周围可能感染的松树打号登记,防止出现滥伐、超伐和虚报数量的问题。施工中,始终坚持现场指导、质量把关、跟班作业,对除治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负总责。 工程监理制:在疫木除治作业中,我们引入第三方监理公司,依据合同条款和技术规程,对施工作业进行逐地块、逐株核查,将核查结果作为兑现疫木除治施工费和跟班人员考核的直接依据。监理制能够确保三年包干和跟班作业制度落到实处。 在切断传播途径上:我们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以检疫封锁为核心,以松褐天牛防治为重点,彻底切断疫情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三项措施: 一是喷药防治天牛。近三年,我们投资350万元,对木王森林公园、西口华山松基地等大面积松林,采用直升机飞防15万亩;对塔云山、县城城周等小面积松林,用无人机飞防8000亩;对区位重要、零星分散的松林,人工喷药4.2万亩。通过药剂防治,将松褐天牛消灭在羽化初期。 二是人工诱捕天牛。2017年以来,我们累计投入630万元,用于采购和管理松褐天牛诱捕器,诱杀松褐天牛110多万头,降低了天牛种群密度和自然传播几率。 三是检疫检查封锁。我们实行严格的涉松“禁、管、控”政策,在全县主要交通路口设立检疫检查站,严查涉木涉苗运输车辆,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建立涉木企业台账,重处违规、违法涉木涉苗行为,有效防止了疫情输入、输出和县内交叉感染,切断了人为传播途径。 四、下一步打算 2020年,我县的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将严格按照本次会议要求,围绕2022年全县整体拔出疫情的目标,在以下四个方面持续加力:一是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站位,在夯实各方责任,保护秦岭生态安全,把握科学防控规律上持续加力。二是继续坚持三项机制,强化疫木除治工作,在疫木源头管控和除治成效上持续加力。三是加大检疫检查和天牛防治工作力度,在内防感染、外防输出和综合治理上持续加力。四是按照先易后难原则,积极有序拔除疫点,在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努力实现全县无疫情目标上持续加力。我们深信,在省、市的坚强领导下,在周边县区的联防联治下,镇安一定能够打赢青松保卫战。 打造秦岭生态保护示范县 建设美丽富裕新宁陕 ——宁陕县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宁陕地处秦岭中段南麓,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森林面积498万亩,占全省的12.9%,森林覆盖率90.2%,在天然林全面禁伐前,地方社会经济相继曾以森林木质化利用为主导的“木头经济”和以矿产开采加工为主导的“石头经济”为主,这种以资源换资金的生产模式,导致全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近十年来,宁陕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系统推进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生态安全、生态服务、生态富民工作,开启了以生态旅游、生态产业为主导的“生态经济”时代,推动生态空间全面修复、质量提升、安全宜居,初步实现了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生活高指数。现将我县的主要做法与成效汇报如下: 一、系统谋划,形成生态保护大格局 一是构建生态保护体系。宁陕县把全面保护生态作为首要任务,在实施天保、长防等系列工程的基础上,构建生态保护体系,制定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建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开展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秦岭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和前期工作。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保护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 二是筑牢生态修复屏障。宁陕县全面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对水源地、重要生态功能区、城镇周边、道路沿线、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封禁、绿化,推动生态搬迁进度,真正实现了“人退绿进”。目前,全县累计退耕还林11.26万亩、人工造林32万亩,实施森林封育 50万亩、荒山造林17.3万亩,实施小流域治理 7条150平方公里;累计关闭退出矿山企业41家、探矿点9处。2008年以来累计实施生态搬迁6500余户(超过全县农户总量三分之一),50%以上的宁陕人彻底告别了以木材作为主要能源的生活方式。 三是提升生态服务质量。先后建成秦岭金丝猴科普基地、悠然山高山湿地生态科普基地和旬阳坝、上坝河、朝阳沟森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以基地为平台开展系列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并助推生态旅游。2017年经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监测评估,全县森林生态价值达129亿元,是当年生产总值的 4.8倍。2016年8月,宁陕县被陕西省林业厅确定为全省首个生态脱贫示范县,探索形成的“生态+”扶贫模式,为全省生态脱贫提供了新路径。 二、绿色创新,构建生态富民新产业 一是打造生态产业基地。建成干果(板栗、核桃)、林下药材(食用菌)、特种养殖、花卉苗木、森林旅游五大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全县有核桃15.49万亩、板栗21万亩、林下药材3.4万亩、食用菌1000万袋、苗木花卉1500余亩,林麝梅花鹿存栏超过1000头,被命名为“陕西省山林经济发展示范县”、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019年林业产值15亿元,农民通过林下经济人均增收达6000元,林下经济(含森林旅游)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达75%。 二是提高生态产业质效。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下,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充分利用生态资源,探索出了“林药蜂”“林芋蜂”“林菌药”“林畜沼”等生产模式,实现了利用效益最大化。建成多家林产品加工线和生态产品工厂,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组建核桃、板栗、中蜂、林麝(梅花鹿)4个林业产业协会和4个专家工作站,由专家教授开展科研培训形成机制。 三是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集体林权主体改革,相继启动了两轮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林权抵押、公益林预收益抵押、林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林地三权分置试点。累计林权抵押5.52万亩、抵押贷款8872万余元,流转林地73.13万亩、流转金额7465.5万元,探索建立了“林权抵押贷款直通车”机制。组建了9家公益林经营管理合作社和4家林业社会化服务机构。2017年被国家人社部、林业局联合表彰为全国林业改革先进集体。 三、常态监管,织密生态监管保障网 一是推进生态安全保护。全面夯实天然林的“双线目标”管理责任,统筹推进“五乱”问题治理,建立县镇村三级防火指挥体系,落实“三到山头”责任体系,成立了11支半专业森林防火消防队,近八年未发生较大森林火灾、无人员伤亡事件;扎实推进以松材线虫为首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 1100万元,遏制了松材线虫蔓延的态势,2019年秋季因病枯死松树同比下降80%。 二是完善护林管理机制。累计选聘生态护林员2753人次,覆盖全县38.47%的贫困户,探索出了生态护林员“三四五”管理法(三项管理机制、四级管理网格、五星竞赛活动),实现了对生态护林员精准选聘、精细管理、精密监督,有效激发生态护林员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三是建立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宁陕县智慧林业信息系统和林业国土环保水利“四位一体”生态资源监管信息平台,将全县划分为1100个网格,800名生态护林员、300名天保护林员各负责1个网格,护林员用巡护软件实时上传巡护信息,管理员在后台实时掌握护林员上岗、巡护等情况,实现了全县生态空间资源监管全时段、全覆盖。2018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县。 下一步,宁陕县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守好五大阵地、奋战六条战线、建设生态绿军、扎实推进秦岭生态治理十大行动,努力打造秦岭生态保护示范县,为全面推进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应有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
- 2023-08-28 宝鸡:加强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促进林业高
- 2023-08-28 渭南市举办湿地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培
- 2023-08-28 咸阳市表彰2022年度林长制先进集体、优
- 2023-08-28 咸阳市林业局组织“青少年走进森林马栏
- 2023-08-28 咸阳全市林业系统积极开展“8.15”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