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动态
虽然红色的鸟并不少见,但放眼整个鹭科家族,红色却是极其稀少的,这朱鹭莫不是源于诗人的艺术想象?原来这文人笔下的朱鹭并不属于鹭科,而是同属于鹈形目下的鹮科,也就是现在人尽皆知的朱鹮。 朱鹮在田间觅食 除了朱鹭,朱鹮还曾被称为朱鸟、红鹤,虽然古人对于朱鹮在生物分类学上的归类十分混乱,但这些名字都保留了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朱鹮的颜色。甚至在更早的春秋著作《禽经》中就有过这么一段对于朱鹮颜色的描述,“赤玉雕成彪炳毛,红绡剪出玲珑翅”。可见这抹红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险些消失的朱鹮 关于朱鹮复育的故事相信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 如今数量稀少的朱鹮,曾经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除了中国以外,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都曾有关于朱鹮的记录。但后来随着人为捕杀压力的剧增,栖息地不断丧失,它们慢慢地消失了。1963年之后俄罗斯再无关于朱鹮的报道,朝鲜半岛最后一笔朱鹮记录出现在1979年,1981年日本原生朱鹮宣告灭绝,而此前在中国,最后一次标本采集记录的时间是1964年。 朱鹮复育的故事,是拯救濒危野生动物的经典案例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81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带领朱鹮调查小组,终于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发现了当时中华大地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并立即开展相关保护工作。经过近40年的努力,如今中国朱鹮总数已经超过3000只,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日本和韩国也相继建立起了朱鹮人工种群。 中国拯救朱鹮的工作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认可,被视为是拯救濒危野生动物的经典案例。 那根本不是朱鹮啦! 朱鹮这个名字,着实闹出过不少乌龙。初闻朱鹮之名,很多人会以为这是一种全身艳红,宛如火烈鸟一般漂亮的红色大鸟。也正是这种望名生义,导致许多人兴冲冲地跑到动物园,指着笼舍里的美洲红鹮(Eudocimus ruber)大喊“朱鹮!”,而真正的朱鹮则经常被错认成另一个来自北美洲的远房亲戚,美洲白鹮(Eudocimus albus),让朱鹮本尊哭笑不得。 依次是美洲红鹮、美洲白鹮和朱鹮 事实上朱鹮除了面部、喙的尖端、下喙基部以及足部裸露部分是呈现红色外,在非繁殖季节的羽色是通体白色的,翅下和尾下会有较为明显的红色,飞羽及尾羽的羽轴为橙黄色,其它部位的羽毛虽会沾有粉红但基本以白色为主。 朱鹮身上的羽毛,主要以白色为主 当朱鹮处在静止状态或者在地上觅食的时候,红色并不明显。而当它们打开翅膀,就能看到翼下漂亮的绯红色飞羽。对此有日本学者还曾提出过一种假说,认为朱鹮这样的红色羽毛可以起到保护色的作用,当朱鹮背对太阳飞翔时,它腹面的红色可以帮助它更好地隐藏飞行中的自己,远远望去就如同日光的反射,不易被下方的掠食者锁定。但很可惜,这个仅仅停留在猜想阶段,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它的正确性。 飞行中的朱鹮 灰不溜秋,魅力四射 不同于中文名专注于颜色,朱鹮的英文名(crested ibis)体现了它的另一个外貌特征,一种有“冠”(crested)的鸟。朱鹮头后枕部的羽毛特化伸长成矛状,从而形成了下垂松散的柳叶形羽冠。在求偶的时候它们会首先竖起羽冠,试探性地靠近对方,然后开始触碰喙部和帮对方梳理羽毛。 两只正互相试探的朱鹮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上图朱鹮身上的羽毛并没有那么白,而是微微透出灰黑色,这可是它们求偶时的特色装扮。 许多鸟类在繁殖季节都会换上不一样的羽色来吸引异性的注意,这就是所谓繁殖羽。有些鸟换妆的过程是通过换羽来实现,比如鸻鹬类;有些则像我们人类一样,是通过外在的修饰来达到换妆的效果,例如火烈鸟和朱鹮,它们会在繁殖季节往羽毛上涂抹一些色素物质,以此来达到进一步美化自我的目的。但不同于我们许多人认为的“一白遮百丑”,朱鹮圈推崇的是以黑为美,精心打扮一番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变得更黑,这样才更容易受到异性的青睐。 换身衣裳我就不认识你了? 有时身披白色型的冬羽,有时又变成灰黑色的繁殖羽,朱鹮的这两套造型曾经给科学家定种造成过不小的麻烦。 白色型(冬羽)和灰色型(繁殖羽)朱鹮 在1835年朱鹮被首次科学描述后,关于灰色型和白色型朱鹮的争论就不曾停止。德国鸟类学家Hermann Schelgel认为,朱鹮幼鸟的颈部及背部为铅灰色,而成鸟则为白色;法国动物学家Armand David则认为,灰色型和白色型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鸟种;之后又有学者提出,灰色型并非新种,而是白色型的独特地方种群。 收藏于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的朱鹮标本 然而还是有人提出了不同观点。以Swinhoe为代表的一派学者认为,灰色型实则是春夏季节的繁殖羽,而白色型则是冬季的非繁殖羽,朱鹮的羽色是存在周期性变化的。而后期越来越多的生态调查和标本采集也证实了朱鹮羽色存在年周改变的观点,1970年日本学者内田康夫发表了重要的学术论文“朱鹮羽色变化机制”,对朱鹮灰色羽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基本的阐述,给这场关于灰色型白色型的争论划上了最终的句号。 脖子上的那抹黑才是魅力源泉 在交配期,朱鹮会通过一种“水浴涂抹”的行为将黑色物质涂抹在颈、肩、背等部位,这个过程中并不需要借助喙或足,而是依靠颈部将黑色物质分泌部位在身上反复贴蹭,从而达到上色的效果。水浴后羽毛颜色接近纯黑色,但在干燥后会变成灰黑色。经过大约一个月数次的水浴涂抹后,羽毛着色基本完成。待到七八月份换羽期,再褪去一身灰衣,恢复白色的外观。 正在进行水浴涂抹的朱鹮 现在我们知道,朱鹮的脖颈处皮肤上有一环状区域,不同于身上其它部位的肉色皮肤,这块区域的皮肤常年保持黑色,而这里也就是求偶期分泌黑色物质的部位。陕西师范大学的科研人员通过对黑色物质及脖颈处组织的采样研究发现,不同于之前认为的油脂状物质或单纯的黑色素,黑色物质实际上是一种粉末状混合物。科研人员从黑色物质中检测出多达117种化学成分,且其中多数组分难溶于水。但黑色混合物中的各组分比例以及具体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朱鹮颈部分泌黑色物质的部位 如今随着朱鹮种群的日渐壮大,朱鹮许多有趣的自然行为也开始渐渐恢复。集群营巢、季节性迁徙,这些天性曾经受限于种群规模和其它外在因素,未能完全展现,如今慢慢得以释放,科学家才能够对它们开展更全面的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对这种失而复得的“东方红宝石”有更多的认识,也会有更多关于朱鹮有趣的故事可以讲给后人听。 (责任编辑:admin) |
- 2023-08-28 宝鸡:加强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促进林业高
- 2023-08-28 渭南市举办湿地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培
- 2023-08-28 咸阳市表彰2022年度林长制先进集体、优
- 2023-08-28 咸阳市林业局组织“青少年走进森林马栏
- 2023-08-28 咸阳全市林业系统积极开展“8.15”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