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美水之乡”的甘泉县,位于黄土高原腹地,是圣地延安的南大门。全县总面积2300平方公里,辖3镇2乡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8.9万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3.9%,植被覆盖率达到78.5%。如今的甘泉已成为全省林业重点县,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森林城市。据统计,截至去年6月底,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 44.38 万亩,累计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4.88亿元,10920户50326人享受政策,人均领取补助资金 9696元。
忆往昔,曾经过量采伐造成当地天然林资源锐减,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到1999年,这里只有36.5%的森林覆盖率。
1999年8月,勤劳的甘泉人民在全县范围内开始了大规模退耕还林,由此掀起了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高潮。
美水街道办美泉村支部书记李继富说:1999年开始退耕还林,我们村子是全县第一批退耕的村子。当时退耕难度非常大,即使召开宣传动员会,入户做工作,村民仍不相信,也不同意退耕。2003年,国家退耕还林钱粮兑现之后,农民退耕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全村坡耕地开始了大面积退耕。
二十年来,甘泉县积极响应退耕还林政策,在抓好“造”的同时,更注重“管”,每年县上都组织对退耕还林地块开展“拉网式”补植补造和抚育管护,有效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提升了造林质量。同时,还将退耕还林与县乡绿化工作相结合,着力推进身边增绿,切实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二十年退耕还林,使甘泉县林草覆盖度大幅提升,一直处于全市的先进行列。绿色不但扮靓了甘泉的山山峁峁,更点亮了甘泉人民致富的希望。历届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洛河资源优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要求,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了林果业、棚栽业和畜牧业三大支柱产业。正蓄势待发的林下经济,成为甘泉经济新的增长点。2018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70元,位居全市前列。
二十年退耕还林,使甘泉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更加突显。甘泉已成为各类野生动物的最佳栖息地、繁殖地和越冬地。据资料统计,目前,甘泉境内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00多种,其中兽类6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二级保护动物有秃鹫、灰背隼等17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8种。
甘泉县退耕办主任王延平说:甘泉县退耕还林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一是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咬住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二是得益于勤劳的全县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三是得益于落实一套好的措施,把生态建设、农业转型和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确保退得下,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
回顾二十年退耕历史,有人说,退耕还林是甘泉大地掀起的一次“绿色革命”,它完成了从荒凉贫瘠到林草丰茂的蜕变,体现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不懈追求。
二十年退耕还林,甘泉收获了什么?甘泉人可以肯定地回答:收获了青山绿水,收获了绿色的政治思维,更收获了发展的信心。(来源:延安市林业局 作者:朱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