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动态
8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一行来我院治沙研究所考察,专题调研防沙治沙工作。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张道宏,民盟中央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田刚,民盟中央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光谦,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刘滨,以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青、榆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钱劳动等专家陪同调研。省林业局副局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昝林森,省林业科学院副院长、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现场汇报科学治沙工作及成效。 丁仲礼副委员长一行在省林科院榆林红石峡沙地植物园考察调研 在省林科院榆林红石峡沙地植物园,昝林森向丁仲礼副委员长一行介绍说,这是省林科院治沙研究所在榆林建设的陕西唯一的沙地植物园,多年来艰苦探索、科学治沙,为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提供了生动的实例与样板,在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每年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慕名前来考察学习;最近,省林科院根据全省林业“十四五”规划,提出毛乌素沙地“绿上加绿”的新理念,将大力弘扬榆林科学治沙精神,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继续为陕西生态文明建设献计出力。 石长春在向丁仲礼副委员长一行汇报时说,榆林治沙经过了从“点→线→面→全方位提升”四个发展阶段,经过60多年的治沙科学实验,积累了42块示范样板,收集保存了超过500个沙旱生植物种,已经形成乔灌草相结合、针阔混交的森林景观,林木覆盖率达到67%,成为榆林科学治沙的缩影和窗口。植物园位于我国400mm等降水线上,开展科学研究的区位优势突出,目前,在榆林大地上,复制了165块万亩以上的类似植物园的成片样板林,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360万亩,植被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1.8%提高到2020年的36%。 接着,石长春着重汇报了沙地针叶树引种造林情况。1964年,榆林第一代科技工作者从大兴安岭地区的红花尔基引入樟子松,在1.3亩无灌溉条件的沙地上栽植了217株,目前保存77株,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最大胸径达到40cm,树高19米,能够实现成林、成材的目标。经过三代科技工作者的试验研究,掌握了樟子松从育苗、栽植、抚育、管护等一系列的技术集成措施,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榆林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成林面积已超过150万亩。
丁仲礼副委员长一行考察了解榆林沙区樟子松引种试验情况 途经植物园樟子松、油松造林现场时,石长春向丁仲礼副委员长汇报了樟子松、油松造林对比情况,以及沙地团块状造林、前挡后拉造林、沙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樟子松自然更新情况。丁仲礼副委员长不时驻足查看,对治沙所在榆林沙区成功引种樟子松并发挥了很大的防沙固沙作用表示肯定和赞赏。 最后,丁仲礼副委员长饶有兴趣地来到植物园飞播治沙现场考察,仔细查看了植被生长情况,对乔灌草结合防沙固沙效果表示满意。期间,石长春详细汇报了治沙所漆建忠研究员团队经过24年攻关,找到利用季风更替规律实现埋种的自然奥秘,并推出了12项关键配套技术,完全解决了毛乌素沙地飞播造林保存率低的问题,使飞播保存率从不到1%提高到75.1%,之后在短短的26年时间里拴牢了陕西860万亩流沙。 丁仲礼副委员长一行考察沙地樟子松自然更新情况 考察期间,丁仲礼副委员长详细了解了榆林近年来气候变化、地质地貌特征、地下水位变化、沙地针叶树引种试验、飞播治沙造林、林下经济、碳达峰碳中和、沙地治理理论等方面情况,对省林科院治沙所三代科技人员长期开展科学治沙及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榆林毛乌素沙地治理是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对改善当地民生福祉、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希望科技人员继续努力,在科学治沙和资源转型方面深入研究、多做贡献。 (图文:李剑 审核:石长春 罗晓斌 高荣)
(责任编辑:admin) |
- 2024-04-19我院喜获202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 2024-04-15我院举办合阳黄土沟壑区困难立地植被恢
- 2024-04-15院党支部开展“党建引领植新绿,美丽陕
- 2024-04-09全面提升林业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水平
- 2024-04-09省林科院党支部组织党员赴西迁博物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