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初心使命
“今天又有6人出院……”3月22日,记者接通电话时,44岁的王志宇毫不掩饰激动的心情,“这成为单日出院之最。” 2月9日,宁波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志宇作为宁波医疗队的一员,驰援武汉。抵达后,他所带领的宁波医疗队一队,负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自2月11日接管以来,该病区累计收治了86例重症病人,出院了61例。 未下火线又上前线 疫情,让2020年春节变得无比揪心。1月21日,宁波市第一医院开出24小时发热门诊,并设置隔离病房。与此同时,一份战“疫”紧急召集令,向医院呼吸科、感染科、重症监护室等科室的医护人员发出。 “我必须上!”有着20年党龄的王志宇在微信工作群里“秒回”。虽然面对的是新型病毒,长期在ICU病房工作的王志宇常常遇到重症肺炎患者,也算是“熟人”。随后,他和另外两位骨干医生组成医院隔离病房的第一批医疗组,就此拉开战“疫”序幕。 白天,在有着严密防护的隔离病房里工作;晚上,一边接受医学隔离,一边学习和研究……这样“煎熬”的工作节奏持续14天,直到医院下令“换防”。 “我不同意换防!”在王志宇看来,与不明底细的病毒搏斗,只有持续积累经验,才能溯清“根源”,对症下药。于是,他又坚持4天,才从隔离病房出来。 原本应该换岗休息的他,一转眼,又步伐坚定地踏上驰援武汉的路程。 2月9日晚上,宁波医疗队抵达武汉,作为医疗专家,王志宇没有直接去酒店休息,而是选择跟随物资保障组留在机场。清点、登记、搬运……直到第二天清晨6时,最后一批行李运送到酒店,他才匆忙和衣躺下。2个小时后,他的身影,又出现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牵头制定病区工作制度、收治流程、人员分组排班、培训……2月10日早上8时,宁波医疗队进入院区进行交接;晚上8时,完成重症患者的收治准备……王志宇和医疗队队员们“和时间赛跑”,创下了“12小时筹建重症病区”的惊人速度。 “从2月10日进入病区,到2月11日回到驻地,他整整48小时没有离开过病房。”医疗队员罗守军说,这位“硬汉”真是拼了命。 他一直在按加速键 2月11日下午,宁波医疗队一队负责的重症病房收治了第一批患者。不到30个小时,病区内的50张床位全部“满员”,医疗队的工作按下了加速键。 “收治患者之中,6成以上是老年人,他们独自一人,拎着大包小包,步履蹒跚。”王志宇回忆,到病房后,眼前的一幕幕深深刺痛了他。竭尽所能帮助他们康复出院,成为他唯一的念头。 经过10天的精心治疗,病区迎来了首位出院患者——40多岁的武女士。她患有多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史,基础疾病比较多。她的父母已是80多岁高龄,父亲还有阿尔茨海默症,一家三口都被感染入院后,开始三个人分在不同的病房,情绪都很不安。 “我们就把两位老人安排在一间病房。”王志宇说,更换病房后,两位老人都安心多了。由于病房里不能“串门”,医护人员就成了武女士的“信使”,每天帮她和父母传话。 “不少患者都是一家几口同时患病,牵挂多,思想包袱也比较重,很容易紧张、焦虑,睡不着觉。”发现问题后,王志宇专门安排心理医生进入病房,为患者做疏导,帮助他们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 虽然王志宇和医疗队竭尽全力,与病毒抢时间,但仍心有遗憾。 在第一批病人中,有一位老人已是食道癌晚期,家人因隔离无法探视。看着病床上的老人,视患者如亲人的王志宇冒着感染风险为老人导尿,喂老人进食……在他的呵护下,老人一度有过好转,但最终没能挺住,十多天后,老人走了。这样的生离死别,令王志宇难以释怀。 为了更好地与患者交流,王志宇在休息时候带领队员们学习武汉话。 铁骨“硬汉”也有柔情 临危受命,担任宁波医疗队一队的主任,带领来自10多家医院的130位医护人员,王志宇坦言压力不小。 “很累,很困难,我必须在一线随时战斗!”大到治疗流程、规范,小到防护服的数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王志宇就像一张满弦的弓。偶尔空下来的时候,也会想念家人。“我每次和他们视频的时候,都是正在吃饭,他们都打趣说我是在做‘吃播’。” 2月14日,读初三的女儿为王志宇录了个音频:“亲爱的爸爸,你有没有想我和妈妈?你是我的盖世英雄,在武汉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照顾好病人。我们等你凯旋!” 听到这,王志宇哽咽了,第一次感觉女儿长大了。王志宇说:“今年武大的樱花已赶不上了,等待来年繁花似锦的时节,带着家人再回来,看看这美丽的春景。”(本报记者 陆遥 王波 通讯员 陈静娜) (责任编辑:admin) |
- 2021-04-07“他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时代先锋
- 2021-04-07让教育之光照亮贫困山区(奋斗百年路
- 2021-04-07以生命诠释初心(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
- 2021-04-07“我就是服务群众的”(新春走基层·他
- 2021-04-07我们的爱在这里(新时代·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