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初心使命
漳州云霄和东山两县之间,有一条长85.81公里的“人工天河”,名为向东渠。劈开24座山头,盘绕100多道峻岭,跨越15条溪河,灌溉1.33万公顷……49年前,5万余名干部群众凭借镐头、钢钎等简单工具,“逼”水上山,把江水引入渠道,解决了云霄和东山的旱灾问题。 “向东渠”的建设,离不开一位老人——李文庆。 把百姓利益高举过头顶 前不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李文庆“纪念章”。接过“纪念章”,93岁的李文庆忆起当年建向东渠的情景,内心难以平静。 李文庆1927年出生在山东省乳山县,18岁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先后参加过胶东保卫战、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福建、内地剿匪和备战金台。他被东海军分区记四等功2次,31军授予“三等人民功臣”2次、《功劳证》上印有“功上加功”。1955年,李文庆被国家授予“解放奖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他还先后被授予“淮海、渡江战役纪念章”,名字被镌刻在济南“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纪念墙上。 1970年,李文庆离开九十一师后转入云霄县担任县武装部政委、县革委主任、县委书记。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旱情。云霄县虽有漳江流贯全境,但无水利设施,易旱易涝。临近的东山岛则是一个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海岛。全县没有一条溪流,百姓们打了数百口井,提上来的水却又苦又涩。人们眼巴巴地看着奔腾不息的江水白白流入大海,两岸数万亩良田却禾苗枯焦,难种少收。 解决缺水问题,就得抓住根本性问题。李文庆提出——修建引水工程。对此,各种反对声不绝于耳:“没钱、没物资,若工程半途而废,那就是劳民伤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干也得等上级批准后再说。”在诸多质疑和反对声中,李文庆和水利干部反复调查、论证,认为水源不足的现象虽然存在,但可以大雨大引,小雨小引,没雨不引,总比一点都没有好。综合利弊之后,李文庆当机立断,经党委研究后,做出建设向东渠的决策。 确立建渠引水的计划后,李文庆把引水过东山岛问题也纳入构想中。“根据勘测,漳江水既然能够到八尺门海边,再让水流进东山岛也是可能的。坝头海拔高程提升至海拔50.2米,八尺门高程由12米提高到18米,就能保证送水东山后实现自流灌溉。”李文庆说。 1971年,云霄开工一年后,李文庆向东山革委会主任刘华堂提出共建向东渠的建议,他分析了必然性与可行性。东山县组织干部到云霄部分工地考察并听李文庆做报告。李文庆郑重承诺:“水不过东山,向东渠不算胜利!”东山县党政干部决定与云霄并肩战斗,他们承担了杜塘水库经八尺门至东山境内的渠道和两个隧洞、一座拦河坝建设。 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 1970年9月,向东渠引水工程破土动工。各民工团组织的“青年突击队”“铁姑娘突击队队”“红色娘子军排”和广大群众一起,战顽石、斗激流、搞爆破、排险情。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冲锋在前。 长期的军旅生活,让李文庆深谙一个指挥员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他主持成立了向东工程指挥部党的核心领导小组,自任组长。各公社、大队的施工队伍也按军队模式,成立了班、排、连、营、团编制,团长由公社党委书记担任,营连长分别由党支部书记、民兵营长担任。 当时,下放云霄县的水利干部被部分人看成“走资派”,李文庆却把他们接到云霄县城,直接授权参与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干部的积极性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和技术人员、群众一起“土洋结合”,攻克无数的技术难关。他们用“独木丁字架”代替起吊架,人力绞车代替吊车,把一座座二三十米高的槽墩平地矗立起来;他们首创“双铰矩形夹合木拱架”,完成渡槽施工的突破性技术革新,节省了大量工时、木材和资金。18座总计长7335米石拱渡槽的拱式木拱架设计技术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然而,兴建向东渠工程这么大的工程,人力、工具、粮食从哪里来?李文庆提出,要学习漳浦县朝阳渠建设的投入方式——“三自带”,即自带口粮、自带工具、自带工棚。事后统计,向东渠工程总投资1074.4万元,各级拨款只占工程总投资的60%左右。“实践证明,只要党的领导工作做到位,人民群众能够很好地处理眼前与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李文庆认为,正是在共产党员的带动下,人民群众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物资匮乏、资金短缺、粮食紧张、设备简陋和技术落后的年代,向东渠仅用两年半就建成了。1973年3月13日,全长85.81公里的向东渠引水工程竣工通水,滔滔江水令云霄16万亩和东山7万亩田地受益。曾参加建设的云霄县向东精神纪念馆馆长谢鹏志对此记忆犹新。“李文庆曾骑着自行车,载沙子到工地去。他说,干部带头是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带头拉一包,群众就能拉一千包、一万包。”谢鹏志告诉记者,小学生看到了,也学着用书包背沙子送到工地,全公社的运石高潮被带动了起来。 耄耋之年不忘当年建设者 半个世纪过去了,历经台风、大暴雨的考验,向东渠依然屹立不倒。当年一首民歌,是它的生动写照:“挖山凿石打隧道,悬崖险谷披彩虹,百里长渠显威风,云霄河山展朝容。” “向东渠精神”鼓舞云霄人民掀起兴建中小型水库和石拱路桥的热潮。1993年,向东渠倒逼并促成了大型峰头水库的兴建。峰头水库兼具防洪、发电的效益,并确保向东渠有充足水源供应云霄和东山两县。为了建设峰头水库,不少云霄人“舍小家为大家”,为库区建设腾出土地、房屋和公路……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向东渠两年半的建设过程中无一例贪污受贿、无一例挪用公款、无一例以权谋私……这样的建设历程,不仅留下了艰苦创业的精神财富,更开启人们对“政绩观”的思考——历史长河中,我们应该留下些什么? “老书记讲过,‘我还能为云霄乡亲做啥呢’‘我要给人们留下一样东西’。”云霄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张待德回忆,在离开云霄40载之际,李老又完成了一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向东渠回忆录。在伏案、奔走8年后,年近87岁的他完成了《向东!向东!——向东渠引水工程回忆录》。《回忆录》于2014年出版,全书图文并茂,如实记载了向东渠兴建的过程与感人事迹。 “为群众办实事是共产党员的天职,不然要我们来干什么?”半个世纪过去了,李文庆总是如此强调。再过不久,向东渠又要向漳浦古雷开发区供水了。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这样的“向东精神”,愈发光彩夺目。(本报记者 黄如飞 苏益纯 通讯员 谢鹏志) (责任编辑:admin) |
- 2021-04-07“他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时代先锋
- 2021-04-07让教育之光照亮贫困山区(奋斗百年路
- 2021-04-07以生命诠释初心(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
- 2021-04-07“我就是服务群众的”(新春走基层·他
- 2021-04-07我们的爱在这里(新时代·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