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初心使命
重庆永和建筑公司架子工班组长杨德兵。(受访者提供) “搭架子关系施工安全,一点不能马虎,要心细、手稳。”9月17日上午,渝北区建筑工程标准化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内的训练场上,48岁的架子工杨德兵穿着蓝色施工服,系着安全带,拿着扳手,正指导工人用钢管搭建脚手架。 渝北区建筑工程标准化暨产业化示范基地位于空港家园公租房旁,前不久刚投用,杨德兵的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也落户这里。为此,他每周都会抽空到示范基地为工友指导安装脚手架。 杨德兵是重庆永和建筑公司架子工班组长。他在架子工领域钻研30多年,无论是解放碑的商务大厦,还是民心佳园的公租房,都曾流下他辛勤的汗水。在成千上万次“拆拆搭搭”的过程中,杨德兵不断摸索,自创脚手架搭拆技术,还编写一些小册子,帮助工友解决了高空作业的施工安全难题。 艺高胆大 为纽约·纽约大厦搭楼顶架子 架子工属于特殊作业人员。要把普通钢管搭设成操作平台、安全栏杆、井架、吊篮架等工具,并在完工后将它们拆除。这个既考验心理素质又需要较强技术的工作,杨德兵谈起来,却是轻松平淡。 “我18岁就出来打工了。”杨德兵说,1988年,仅有初中文化的他从铜梁乡下来到重庆主城打工。 “我读书少,又不懂技术,最开始只能在建筑工地上做杂工,抬抬石头、拌拌水泥。”杨德兵说,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向“前辈”请教,一步一个脚印地刻苦学习。勤奋的他迅速掌握了脚手架的搭设方法、程序和安全操作规程,取得了上岗资格证书。 那个年代,架子工搭脚手架并没有太多工具,眼睛就是一把尺。在长期搭架子的过程中,杨德兵练就了“一眼准”的本领:一个工地需要多少钢管、钢管长短和重量,他看一眼就能估个八九分。 “入行30多年来,我已记不清楚自己做了多少项目,主城每个区都有我参与修建过的建筑。”说起搭架子,杨德兵一脸自豪。纽约·纽约大厦高228米,是解放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大厦的顶楼就是杨德兵和工友一起啃下的“硬骨头”之一。 “纽约·纽约大厦顶楼有个38米高的架子。当我们搭这个架子时,大厦主体已经完工,塔吊也撤走了。大家只好用吊篮运送材料。”杨德兵回忆,钢丝绳有弹力,人坐在吊篮里摇摇晃晃的。加上架子是塔尖型的,不仅不好下脚,人和钢管扣件稍有不慎就会掉下去,一般架子工心里发虚根本不敢上。胆大心细的杨德兵和工友凭着过硬技术,花了三四个月时间完成了纽约·纽约大厦顶楼架子搭设。 心系工友 总结经验编写施工小册子 杨德兵在架子工圈子里很“火”,不仅因为他手艺高超,还源于他摸索创新一套安全管理制度,总结出脚手架拆搭技术的精要,并把这些技术传授给其他工人。 1999年,杨德兵来到重庆永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担任架子工班组长。他针对架子工工作条件艰苦、事故苗头较多的特点,创新班组管理模式。他完善班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做好班前例会和每日例行检查,坚持对上一班遗留的问题进行总结,制定解决措施,严格进行“安全交底”,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这些年来,他带头施工的项目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扎根建筑工地多年,杨德兵还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每天早上6点起床,6点半出门,一天要到两三个工地上检查指导。不仅如此,他还保持了随时记笔记的习惯。每天检查后,只要想起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杨德兵就会拿出笔记本记下来。 为让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架子工熟练掌握钢管搭拆知识,杨德兵钻研并编写出《施工现场脚手架搭拆》《扣管、碗扣式钢管脚手架的区别及应用》等小册子,如今已在我市建筑行业推广应用。 以《施工现场脚手架搭拆》为例,这本小册子共36页,分4部分。其中,搭拆技巧部分有28页,从最基础的钢管长度到支撑板重量均有详细描述。仅脚手架单排纵距值一项,杨德兵钻研的精确度达到了微米。 不仅如此,在这本搭拆手册中,杨德兵还采用了许多通俗易懂的语言,比如“横平竖直要把握,外架看的是大角;一点一线一个面,按它操作是规范”等语言朗朗上口。“只要多读几遍,没有文化的工友也能听得明白。”杨德兵说。 热心公益 入选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杨德兵当架子工30多年来,先后带出学徒600多人,他也获得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如今,杨德兵不仅是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还被评为第五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作为一名朴实的建筑工人,杨德兵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不图名利”的内涵—— 1997年秋,铜梁县政府(现为铜梁区)提倡修建乡村公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杨德兵听说了此事后一夜未眠。 杨德兵在外打工多年,深知“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第二天一大早,杨德兵就向工长请假,回到西河镇大珑村,和村长一道作乡亲们的思想工作,他要带领大家修路。 “大珑村是铜梁较为偏远的山村。在没有大型挖掘机的情况下,我们靠铲子、锄头一铲一锄地挖,箩筐一筐一筐地挑,连吃饭都像在打仗。”杨德兵的堂哥杨德明回忆,当时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尽快修好路,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早日富起来。 按照常规施工进度,一条300多米长的石子路修好需要两三个月时间。在杨德兵的带领下,这条石子路仅花了1个多月就完工。时至今日,这条路经过翻修仍是村里的交通要道之一。 不仅如此,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甘肃舟曲等自然灾害中,杨德兵也多次协助公司组织项目部为灾区捐款捐物,更主动请缨带领架子工组的工友奔赴灾区进行灾区重建工作。 “只要感情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杨德兵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建筑工程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干一行,爱一行,带一行,我将帮助越来越多的工友,让我们的建筑修得越来越牢固。”他说。(记者 廖雪梅) (责编:刘尤罕、闫妍) (责任编辑:admin) |
- 2021-04-07“他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时代先锋
- 2021-04-07让教育之光照亮贫困山区(奋斗百年路
- 2021-04-07以生命诠释初心(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
- 2021-04-07“我就是服务群众的”(新春走基层·他
- 2021-04-07我们的爱在这里(新时代·面孔)